《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是一本由一個交易員撰寫的哲學書。這看起來頗有些不可思議,實際上,你很難將《黑天鵝》這本書明確的歸于某個分類,本書以“黑天鵝”的隱喻為書名,內容涉及哲學、數學、金融、投資,甚至資產配置等領域與話題。
作者的兩本“黑天鵝”系列書籍出版時間都頗具戲劇性。2001年9月,塔布勒的《黑天鵝的世界》出版,他在書中提到一架飛機撞進辦公樓的可能,不到一周后,“9.11”事件發生;2007年,塔布勒的第二本書《黑天鵝》出版,書中他認為全球化將會導致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2008年次貸危機終于演變為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這種預言家效應讓《黑天鵝》立刻成為當年最為熱門的書籍,《金融時報》、《商業周刊》和《經濟學人》雜志都將其評選為年度最佳商業暢銷書。
塔勒布并不是作家出身,而是一名交易員,2008年10月,在次貸危機最嚴重的時候,他管理的基金回報甚至高達115%。2010年他自豪地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于這個星球上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新聞記者和金融家們來說的確是黑天鵝,但對于我,它卻絲毫算不上。”這讓人們更是希望從《黑天鵝》一書中了解如何應對不可預測的未來甚至從中獲益。
作者認為,“黑天鵝”事件具有稀缺性、極大的沖擊性和事后可預測性。世界從來都是由不可預知的多種偶然事件構成的,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一切,但人們總是對它視而不見,并習慣于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經驗和不堪一擊的信念來解釋這些意料之外的重大沖擊,最終被現實擊潰。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歷史不會爬行,只會跳躍。”回顧人類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性事件,無不體現著“黑天鵝”的特點,但這些偶然中又恰恰存在著必然。
本書通過分析人們因為心理因素、經驗主義甚至是潛意識和本能等諸多因素,對現實世界認識并不完全,有時甚至是大腦的主觀扭曲,人們傾向于認為世界是按照規律和已知的方式運行,而主觀上忽略“黑天鵝”的存在。這對于擺脫人們傳統的思維和認知定式,改變對歷史經驗的依賴和對“正統理論”的盲從喚起人們對高度不可能事件及其影響的重視。
回到投資領域,傳統的“鐘型曲線”理論表明,股災發生的可能性是幾億分之一,從概率上說,完全可以忽略它的存在。但事實上呢?股災或者金融風暴幾乎每10-20年就會出現一次。這就是精確的數理統計技術和數學模型也不能預測的“黑天鵝”事件。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通常將風險與未預測到和不希望發生的事情聯系在一起,即理解為未來產生損失的可能性或不確定。風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本書中所詳細分析和闡述的“黑天鵝”現象,有利于金融機構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因為風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略風險。
本書作者塔勒布的知識非常豐富,旁征博引了大量的例證來闡述理論,但也由于例證過多顯得有些過于堆砌。不過,如果有耐心地看完整本書,讀者還是能夠由此來開啟完全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