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弘安康養老基金開始募集為標志,公募基金首次進軍養老理財領域,分析人士認為,未來養老理財市場將出現銀行養老、養老基金產品和商業養老保險并存的局面。
上周,天弘基金發布公告,天弘安康養老基金將于10月29日起募集,這標志著公募基金首次進軍養老理財領域,并將面臨與銀行理財產品競爭。
首只養老基金面世
業績參考5年期存款利率
從設計上看,天弘安康養老并沒有采取保本基金的形式,而是以五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稅后)作為業績基準,即年化收益4.75%。“以這樣一個絕對收益指標作為基金的業績基準,既考慮了養老資金保值增值的收益水平要求,也向投資者提供了一種清晰、適度的收益預期目標”,天弘基金市場部總經理曹朝龍說。
實際上,在產品設計上,這只首款養老基金產品沒有采取保守策略,其允許股票投資占基金資產的比例為0-30%,但其中投資于精選的價值型股票比例不低于股票投資部分的80%。此外,投資債券等固定收益類金融工具占基金資產的比例不低于70%。
對此,曹朝龍表示,結合中國證券市場特點,過高的股票等權益類資產配置將使得養老資金承擔太高的市場風險,只投資于銀行存款或債券市場,又難以達到養老資金的保值增值要求,30%左右的股票資產配置借鑒了國內對養老性質資金的資產配置比例,如全國社保基金的權益類證券投資比例在40%以內、企業年金的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則限制在30%以內,這兩類資產在長期的投資管理中均取得穩健優良的收益。據相關報告統計,全國社保基金自2001年至2011年的年平均收益達到9.21%,企業年金截至2011年底的5年中實現年均8.87%的收益。
商業銀行提前布局
養老產品發行不斷升溫
盯上養老市場的遠非公募基金,從今年開始,商業銀行就吹響了進軍的集結號。普益財富調查顯示,截至三季度末,招商銀行(,股吧)、華夏銀行(,股吧)、上海銀行等發行了29款養老理財產品,雖然在規模超過10萬億銀行理財市場中僅是個零頭,但其數量卻有不斷壯大之勢。
如上海銀行發行的"慧財"人民幣養老無憂”系列,該產品從2008年面世,當年發行4款,此后2010年發行一款,今年以來已經推出8款。此外,上海銀行在今年又新發行了"慧財"人民幣日新月溢1號―M6(養老專屬)”,資金投向債券市場、貨幣市場,至今,共發行5款。
今年新加入養老理財市場的還有招商銀行和華夏銀行,前者針對高端客戶發售了“歲月流金之"金頤養老"理財計劃”,后者在6月推出“華夏理財增盈增強型1188號理財產品(老年客戶專屬產品)”,成為第三家涉足這一領域的商業銀行,至今共發行8款。這8款養老產品期限較短,均在4個月左右,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
普益財富分析師曾韻佼認為,銀行轉戰養老市場,與銀行理財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是分不開的。對銀行而言,推出養老專屬理財產品,一是可以擴大目標客戶群體,將有養老需求的人群作為潛在客戶來開發;二是可以更好地服務現有客戶,“養老”不再只是依靠保險這一渠道,通過銀行理財產品同樣能實現。但目前而言,養老理財產品并不是特別正宗,廣州一理財經理表示,其與一般的理財產品并沒有太大不同,門檻都是5萬起,只是在產品名稱中突出了“養老”字樣,或是專門針對老年客戶或者退休金賬戶客戶。
市場前景巨大
未來或成三足鼎立
什么樣的理財產品更適合養老需求?曹朝龍認為應注重三點:長期積累性、低風險和適度收益性。
根據國際上比較成熟的養老理念,真正的養老理財應該做到長期限和低門檻。具體而言,就是倡導長期投資、穩健投資,且每一期的投資額度較低,類似于保險,每一期投資額度大約為幾百元到幾千元等。相較而言,養老基金產品比銀行理財產品更適合者這一要求,因為其本身具有開放式基金所具有的自由進出,申贖便利、投資金額起點低等特點。
不過,對于未來養老理財市場,曹朝龍認為會是三足鼎立。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85億,老齡化提前到來,意味著“未富先老”,然而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諸多問題,包括養老金賬戶缺口、退休人員社保只能維持基本生活開支等,在這樣的制度下,居民自身預留一定資金作為后備基金自助養老顯得尤為重要。未來銀行養老產品、商業養老保險以及養老基金產品都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不同的是,銀行養老更側重于養老金的儲蓄與積累,商業保險則更注重“保障+理財”,而養老型基金的特點在于“積累+理財”,因此三種類型的養老產品既有競爭亦有互補,對百姓而言都是養老理財的可選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