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進展緩慢的浮動管理費在券商領域卻是進展神速。近日多家券商承諾和持有人的利益綁定,實行浮動收費管理,當凈值低于預先設定的下限時,將“分文不取”。
興業證券()日前發行“金麒麟核心優勢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規定,當產品份額凈值小于0.9元時,管理人不得提取管理費;而凈值大于0.9元且小于1.1元時,管理人按照1%的比例提取管理費;如果超過1.1元,則收取1.5%的管理費。同時,該產品在設計上為投資者提供了“安全墊”:產品成立滿2年后,管理人將以參與集合計劃的自有資金(5%)對滿足補償條件的委托人份額承擔有限補償責任。
除了金麒麟核心優勢之外,東方證券的新睿3號也有類似規定,只是收費區間有所不同:凈值小于0.95元,不提取管理費;凈值在0.95元至1.2元間,提取1%管理費;超過1.2元,則提取1.5%的管理費。
有些券商的產品更為靈活,幾乎是完全打破了“鐵飯碗”。華泰證券()發行的華泰紫金天天發全面免收參與費、退出費和管理費,并在此基礎上,只有在集合計劃份額日年化收益率大于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利率×150%之后才會收取業績報酬。根據記者統計,在新發行的47只集合理財產品中,有9只產品免收管理費。
今年以來,各大券商紛紛加大在資管產品方面的創新力度,尤其是5月創新大會召開后,隨著政策“松綁”,不同特色的券商資管產品持續涌現。但對券商而言,這種創新也是無奈之舉。
截至上半年,券商資管業務的總規模合計1393.86億元,共有311只理財產品在運行當中,較它們總成立規模縮水了1355.61億元,縮水幅度達49.3%。而和去年末相比,有近70%的產品規模出現縮水。
“相對而言,由于集合理財本身資產規模不大,所以在費率上的優惠比較容易獲得通過。目前的市場環境惡劣,幾乎沒有賺錢效應。投資者本來入市情緒就不高,如果自己不先放點血,很難發出規模。”一家券商銷售人員告訴記者。
長期以來,金融機構不論虧損與否,一律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費用。這在牛市當中少有質疑,因為投資者普遍收益很高,大都懶得計較。但到了熊市或者振蕩市,投資者紛紛指責,“發行機構旱澇保收,不是和投資者一條心”。但在投資者數量最多的公募基金領域,這一問題的改變卻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