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重拳整治理財產品防范風險
猶如一記春雷乍響。銀監會日前發布的“8號文件”讓商業銀行理財市場驟起波瀾,文件發布次日,部分銀行股價大跌,被投資者大肆拋售。對銀行來說,這一緊箍咒究竟具有多大殺傷力?多少銀行理財產品業務規模將面臨大幅縮水?近年來持續火熱的銀行理財市場又將如何發展?
9家上市銀行理財業務余額4.29萬億
所謂“8號文件”,是銀監會3月底下發的《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根據監管機構要求,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余額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所謂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即包括未在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包括但不限于信貸資產、信托貸款、委托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等。
近年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始終處于飛速發展階段。據銀監會數據,2012年末全國銀行業存續理財產品賬面余額7.1萬億元,其中多數份額被上市銀行占據。
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已有11家上市銀行公布2012年業績情況,其中,9家銀行披露了理財產品業務余額,全球最賺錢銀行――工商銀行的理財產品余額在這9家銀行中遙遙領先。該行去年境內銷售各類個人理財產品億元,比上年增長12.9%,理財產品余額突破1萬億元。建設銀行居次,該行去年自主發行理財產品5548期,發行額.69億元;年末余額8823.99億元,其中保本型理財產品余額3576.82億元;實現理財收入87.89億元,增幅16.10%。
據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介紹,該行去年末表內理財產品余額是1579億元,已經比去年初壓縮了將近4000億元,今年依然在適度壓縮;而表外理財余額是5427億元,比去年初增加了3000多億元。農業銀行去年發行個人理財產品.94億元。截至去年底,個人理財產品余額為3344億元。
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理財產品業務余額均超過3000億元。其中,招商銀行截至2012年底理財產品余額3701億元,在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限制方面略有超標。光大銀行理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達3083.53億元,全年理財產品累計交易量達1.36萬億元,實現理財中間業務收入15.51億元。
截至去年底,中信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784.51億元,其中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380.04億元,代理銷售存續規模404.47億元。而交通銀行在業績發布會上也表示,理財產品余額為2650億元,投資非標準債權僅幾十億。平安銀行去年理財產品累計發行規模約1.4萬億元,保本理財產品發行規模約1萬億元;實現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6.54億元,同比同口徑增長82.75%。截至去年底,該行理財資金余額約1500億元。
根據北京商報記者粗略統計,除去2家上市銀行沒有披露詳細的數據外,截至去年底,上述9家上市銀行的理財業務余額約為4.29萬億元,占全國商業銀行總規模的六成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