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額寶之后,各種“寶”相繼誕生,其中,包括基金系的貨幣基金、券商系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銀行系的活期理財工具,以及各類型互聯網平臺、第三方支付平臺、電商平臺聯合上述金融機構推出的相關產品。
從本質上看,這些“寶們”是將原來沉淀在銀行的大量活期存款轉化為低風險、高收益的同業存款,在這個過程中,銀行的損失最大,原本零點幾的利息變成了4%~5%的利息,成本被大大地提高。
但這種進程卻是革命式的,隨著生活應用和支付應用相繼完善,人們甚至可以改變幾千年來養成的隨身攜帶錢袋子的習慣,一部手機足矣。
那么,活期資金理財市場的容量究竟有多大?一位基金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測算:目前國內大概有80萬億~100萬億元的儲蓄規模,其中,有16萬億~20萬億是個人活期儲蓄,而目前,整個市場的貨幣基金規模大概為7000億元,相比20萬億還有近30倍的增長空間。
這是一塊巨大的蛋糕,而且已經被激活,接下來的問題是通過何種形式將其分而食之,余額寶是一種經典的模式,這是一種嵌入式直銷的方式,把基金的直銷交易平臺嵌入到互聯網平臺上。
憑借這種模式,余額寶霸占了整個PC端的余額理財,其規模迅速膨脹,上線半個月超50億元,去年7月份超過100億元,9月份超過500億元,11月份突破1000億元……但在手機端,余額寶卻由于缺乏相應的支撐物而失去優勢。
現如今,無論是互聯網還是金融行業都充分認識到互聯網的入口已經從傳統的PC端轉到手機上面,未來一定是“得手機者得天下”,所以,在手機端,大量的理財應用相繼推出,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互聯網就有這樣的特點:“只有第一,沒有第二”。